耐特信计量检测服务平台_计量管理软件

快捷导航
计量基础
收藏本版 |订阅

计量基础 今日: 0|主题: 1927|排名: 2 

发新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确定度是干什么的...

[复制链接]
winteer 发布于: 2016-8-18 20:31 2434 次浏览 19 位用户参与讨论
跳转到指定楼层
11#
57830716 发表于 2016-8-19 00:24:56
回复 9# 秦时明月

  是的,完全赞同你的说法。示值误差是测量结果,测量结果是个定值。不确定度是测量结果的可疑度,并不影响测量结果的大小,也不受示值误差大小所左右。只有被测量真值(上级高精度检定结果或约定的参考值)才影响测量结果真实的大小。只有真值和误差范围才能够确定测量结果的变化范围,在不知道真值之前不能把不确定度说成是测量结果所处的变化范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流氓插件 发表于 2016-8-19 00:25:24
2# 史锦顺   文
2)不确定度论的评定

不确定度论对检定的不确定度评定,把被检测量仪器的性能,赖在检定装置上,这是胡评。结果是对大量合格产品不能给出合格的结论。

倪书所载的欧洲评定,多算了机械效应项、分辨力等项。算的结果是扩展不确定度为0.06mm。而被检卡尺的MEPV0.05mmU95大于MEPV,合格性通道的宽度(MEPV-U95)已是负值,就是说,不管游标卡尺的示值是什么,即使与标准值一样,最大误差元为0,仍然不能判断为合格。所有游标卡尺都不能判合格,这当然是荒谬的。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不确定度评定的着眼点错位。分辨力、机械效应,都是构成游标卡尺的误差因素,必然表现在与卡尺的示值误差中,把这两项拉出来估计为计量误差,是重计,多计,是错误的。

计量必须靠实测,凭数据说话。而不确定度评定的基本方式是“评估”,实际是瞎编数据。

不确定度评定的错误,是方法论的错误,是根本性的错误。忽视个性,拿一般的情况代替对具体单台仪器的实测,认识的路线错了。

-

把被检仪器的性能,错赖在检定装置的头上,并由此而评定检定装置的性能,这是不确定度评定在计量中应用的基本错误。

误差理论分析计量误差,简单、正确;不确定度评定,画蛇添足,不用不错,用了必错。

-

(四)在测量中的作为

  GUM强调,是“测量”不确定度,似乎在测量中特别重要。其实,在测量中,不确定度评定是多余的。

1)误差理论下的测量结果表达

现引史锦顺《新概念测量计量学》的有关段落。

------------------------------------------------------------------------

4.3基础测量的测量结果

基础测量是常量测量或慢变化量的测量。

测量要用经过计量且在合格期内的测量仪器。测量的第一步是根据测量目的的要求,选用测量仪器。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是已知的。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指标值)要小于测量任务的要求

测量者要看仪器的说明书,检查合格证,要正确使用测量仪器。测量者没有条件(没有标准)评定测量仪器的指标。如果测量仪器不准确,责任在计量部门。测量者要注意验证仪器是否正常。

设被测量的量值为L,测得值为Mi;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标称值)为W

1 测量N次,求平均值。平均值就是测得值 M=M()

2 用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指标值W(标称)当测得值的误差范围R。测量结果为

               L = M ± R

基础测量,以平均值为测得值,而以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为测得值的误差范围。

计算得到的σ,应该小于误差范围,否则是统计测量或测量仪器有问题。测量结果的表达可以不计入σ()的因素。因为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指标中,已包含这个因素。

-

(转下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一条龙 发表于 2016-8-19 00:32:12
回复 8# 规矩湾锦苑


       你说:“0.10±0.06中的0.06是示值误差0.10的测量不确定度,并不表示示值误差在0.04到0.16之间。0.06表示0.10的可信性半宽为0.06,表示该卡尺的示值误差真值存在的半宽是0.06,表示该卡尺的示值误差应该以真值为对称中心,以半宽0.06的区域内”;却又说:“如果更高一级的测量过程检定结果是-0.05时,该卡尺示值误差应该是-0.11至+0.01之间。如果更高一级的测量过程检定结果是+0.14时,该卡尺示值误差应该是+0.08至+0.20之间。”
      请注意,0.10是用卡尺 量 计量标准一等量块的结果,这个0.10不就是以真值为标准的测量结果吗?如果一等量块还不够格的话,请问还去量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3266364gxf 发表于 2016-8-19 00:39:00
3# 史锦顺
4.4 统计测量的测量结果

统计测量是快变化量的测量。选择测量仪器的误差小于被测量变化范围的1/3以下。测量仪器误差可略,测得值的变化是量值本身的变化特性(量值分散性)。

1)测量N次,记值Mi

2)取平均值作为测得值:;

                   M= M() =(1/N)(Mi)

3)用贝塞尔公式计算单值的σ。σ是被测变量的分散性(稳定度)的统计表征量。

4)以3σ为被测量值的偏差范围。不取σ()来表达量值。

5)测量结果(被测量的范围)为

                   L= M()±3σ
      
                         L=
M()±σ RMS

-----------------------------------------------------------------------

摘要重复几句。测量的基本点是根据工作任务的需求,即对测量准确度的要求选用测量仪器。要验合格证。看说明书,正确使用测量仪器。

直接测量,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就是测量的误差范围。因此测量者在得到测得值的同时,就已经知道了误差范围。间接测量,依量值关系式计算误差传递。

-

2)在测量中的不确定度评定

A类评定,是几百年来常用的分散性计算,并无新内容。而按不确定度评定的用法,却全错。如果是常量测量,A类评定的结果,就是B类评定中仪器说明书指标中的随机误差部分,重复了;如果是变量测量,表征量该是单值的西格玛,而不确定度论之A类评定一律除以根号N,这就把指标夸张根号N倍。因此所谓A类不确定度评定,不用则已,用则必错。

B类评定,条款甚多,GUMVIM竟不一样,说明都是些随便地的说说,没道理的。其中有用的一条就是看说明书,看合格证,这是正确的,但显然这算不得评定。其他各项都犯了大病:用一般代表特殊。本来是考核个体的不同特性,却用一般情报代理,并无实际用途。有些评定则不过是把测量仪器的整体指标,拆开为各个因素,再重算一遍,效果是重计,不对的。

在测量中,已知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就知道了测得值的误差范围,用测量仪器误差范围的标称值,代表测得值的实际误差范围是冗余代换,是保险的、正确的、简洁的。几百年来精密测量都这样干;现代的精密测量还是这样干(例如珠峰高度测量,宇航测量),都是正确的。排除不确定度干扰,必须的!

-

不确定度评定是画蛇添足,既无用处,又常常出错,甚至必然出错。不确定度评定能干什么?没事找事,添麻烦、惹乱子。不确定度,没用的东西,坏事的东西,废了好!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ck99945 发表于 2016-8-19 00:44:05
  不确定度是测量结果的可信性,误差是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二者不能相混淆。5楼所说“不确定度报告(原文是结果报告)在150mm测量点,卡尺的示值误差是Ex=(0.10±0.06) mm----------(1),理解为卡尺的示值误差是Ex=0.10mm,其扩展不确定度为0.06 mm”是正确的。此处的卡尺的示值误差0.10是被测量的测量结果,因为检定规程要求检定示值误差,示值误差即为被测量,0.10就是这个被测量的测量结果。
  示值误差0.10mm这个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是多少,检定人员不知道,需要送更高准确性的另一个测量过程来检定得到“约定真值”才能够知道,也许更高一级的测量过程检定结果是-0.05或+0.14,那么-0.05或+0.14就是(约定)真值,0.10这个测量结果的误差就是+0.15或-0.04。
  0.10±0.06中的0.06是示值误差0.10的测量不确定度,并不表示示值误差在0.04到0.16之间。0.06表示0.10的可信性半宽为0.06,表示该卡尺的示值误差真值存在的半宽是0.06,表示该卡尺的示值误差应该以真值为对称中心,以半宽0.06的区域内。如果更高一级的测量过程检定结果是-0.05时,该卡尺示值误差应该是-0.11至+0.01之间。如果更高一级的测量过程检定结果是+0.14时,该卡尺示值误差应该是+0.08至+0.20之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快乐.每一天 发表于 2016-8-19 00:53:36
我学了好多,觉得没啥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tgboler 发表于 2016-8-19 01:00:20
规矩湾先生应该弄懂如下几个区别:
        1 “允许与不允许”同“必须与不必”的区别
        商品的允差区间,区间内是允许的,区间外是不允许的。你的错误的允许区间公式,秤的正偏差在区间外,那就是不允许,这就是不合理的错误区间的后果。而我的区间形式,是说-20克到正无限大都是允许的,并不是要求有多大的正偏差。明白吗?不要混淆“允许”和“必须”。
-
        2 零售商品与包装商品的区别
        零售商品,现场称秤,按测得值决算,商品量的差只由秤的误差引入。因此称500克大米,国家规定可以用误差范围20克的秤(10克及以下更可以)。
        包装商品。有标称值,交易时不称秤,按标称值决算。这时要检查,就要选用误差范围除以允差绝对值(半宽比半宽)小于1/3的秤.
-
        3 测量与计量的区别
        对大米的测量叫“称量”或“称重”,这是求得量值。零售是现场称量,q值可取1。而检查商品的偏差,那是计量,可以检查秤的误差,也可以检查实物的量值,但所用量具,必须高一个等级(误差小到1/3以下)。
-
        4 全宽与半宽的区别
        计量界的1/3、1/4、1/10,都是半宽比半宽。你把半宽与全宽相比,必生歧义。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cy4080 发表于 2016-8-19 01:16:21
规版和 njlyx 先生都冷静一下吧,有些概念没那么严谨,也不需要那么严谨。同一个术语的定义在不同的版本中变化不就是一个证明吗!如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不就由定性改定量再改定性的定义,不确定度前后不是用过4个定义吗?有些概念还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呢!

下面给出三个术语及其理解,感兴趣的可浏览一下。

1  测量

JJF1001-1998
    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

注:
1. 操作可以是自动地进行的。
2. 测量有时也称计量。

JJF1001-2011
       通过实验获得并可合理赋予某量一个或多个量值的过程。

注:
1. 测量不适用于标称特性。
2. 测量意味着量的比较并包括实体的计数。
3. 测量的先决条件是对测量结果预期用途相适应的量的描述、测量程序以及根据规定测量程序(包括测量条件)进行操作的经校准的测量系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esky520 发表于 2016-8-19 01:23:30
回复 12# 深圳渔民

     误差理论意义下的区间是明白的。
     1 计量的任务是证实(厂家是确定)误差区间。这时的误差区间,是以真值为中心的、以误差限为半宽的区间,是包含许多可能的测得值的区间。检定仪器时,测得值在此区间中,则误差值(实测值)不超差,仪器合格;测得值不在此区间中,则超差,仪器不合格。
     2 第一条计量验证过的误差区间,是测量仪器的性质、功能所确定的,是测量仪器的性质,就是仪器性能指标。这个性能指标,在用该仪器进行测量时,是可以用的,这正是计量与测量的基本原理。因为我们通过计量已知测得值与真值的关系,于是,就可以用测量中得到的测得值,来确定真值所处的范围,这就是真值的区间。以测得值为半宽、以误差限为半宽的区间,是被测量真值的可能值的区间,因此是真值区间。
     3 计量是确定误差区间;测量时是已知测得值(测量得到)、已知误差范围(选定仪器,必知),而由这二者确定真值所在的区间。只要这个区间足够小(即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足够小),那就是达到了认识真值的目的。
-
     不确定度论的区间概念是没法说清的概念。一会说“可信性”,一会说“分散性”,一会又说是“包含真值区间的半宽”。不确定度概念本身的说法乱了套,谁想说清楚,那是徒劳。因为不确定度本身没有基本单元的定义,缺少“谁与谁之差”的那个基本元素,因此,它只能是一个多解的、含混的概念。说到标准的不确定度、测量仪器的不确定度,似乎是误差范围(许多权威就这样理解),但在计量场合,评定检定装置,不确定度又似乎是误差的误差。哎,真难人。不确定度似乎什么都是,却又什么都不是;似乎很有理,本质上又毫无道理。真是折磨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ttyn727 发表于 2016-8-19 01:29:43
回复 37# 史锦顺

  史老师另一个说法是“不确定度论出世的目的是全面取代误差理论,是抢班夺权,是包揽一切”,这也是强加于“不确定度”的。不确定度自从诞生之日起至今就从来没有声称取代误差理论,更没有要“包揽一切”。
  不确定度和误差一样只是测量结果品质的量化评价参数之一,只不过误差是定量评价测量结果准确性好坏的参数,不确定度是定量评价测量结果可疑度好坏(即可靠性和可信性好坏)的参数。两者以两姐妹的身份共同表述测量结果品质的两个方面的指标,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因此把不确定度评定和误差理论置于你死我活的境地,说因为有了不确定度评定就是要取代误差理论,或因为有了误差理论就必须将不确定度扼杀在摇篮里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耐特信计量检测服务平台_计量管理软件  

Copyright © 2001-2016 Nets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Netson ( 粤ICP备14061212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